202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份重磅文件不仅仅是对今后5年的规划,更是对今后15年乃至我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所作出的总体谋划。到2035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设想将提前15年成为现实,而十四五则将会是这一阶段的开篇之作。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在这份两万多字的文件中就有多处与“水”相关的内容,做为一名水务人,在认真学习后立刻摘抄下来作为日常工作和学习的指导纲领,具体如下:
14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19拓展投资空间。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送电输气、沿边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
25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智慧农业。
26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31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36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治理城乡生活环境,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37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强化河湖长制,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林长制。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加强黑土地保护,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
38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提高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
50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
51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快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推进堤防和蓄滞洪区建设。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发展巨灾保险,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从以上摘录可以看出,“水”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元素体现在了水利建设、水旱灾害防御、水电、引调水、沿边沿江沿海交通、农业水利、污水治理、河湖水系综合整治、防洪排涝、海绵城市、城镇污水、黑臭水体、排污权、用水权、河湖长制、江湖湿地水库、水土流失、节水、水资源及供水等诸多领域,成为保障国家安全、推进基础建设、维护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的重要主题。
11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实,“水循环”也有类似的循环模式,单独在陆地内部和海洋内部的循环是水的内循环(小循环),而在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循环则是水的外循环(大循环)。世界环境中的水循环始终是内、外循环交织在一起,并在各个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不停地进行着的。在逆全球化思潮涌动的今天,中国更需要将大禹治水中“疏而不堵”的古老智慧与当今中国的对内政策和对外战略相结合,用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满足中国自身发展需要,同时为全世界友好的国家创造福祉。
曾几何时,内陆丝绸之路(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一道构建起了中国和平对外贸易的繁荣盛世;展望未来,期待中国继续将“水”作为载体,以安全为基础、以共赢为目标,演绎出全球化文明的更好乐章。